第三百零八章 事务官-《文科大唐》


    第(2/3)页

      其实很多人也都是这样,非常厌恶那些后来居上的。这些古代文人他们之所以反对那些掌握专业技术的人走入官场,其实是一种奇特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不用进行体力劳动,不用去学习那种专业技术,同样不用为了谋生而努力。而且他们通过读书认为自己获得了天然高人一等的地位,那些古代文人有一种奇特的“优越感”,这样也就是他们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原因。可是现在要让这些劳动人民居然也都有机会当官,他们当然不干了。如果劳动人民也都有机会当官了,那么他们的优越感将会受到威胁。

      “皇上,我认为不妥,官职乃是朝廷名器,岂可随意授予别人?”房玄龄说。

      不过时不凡同样问:“我这个只是授予散官,好像朝廷并没有规定散官的员额吧?”

      时不凡故意混淆了散官和这种事务官的概念,在唐朝除了职官之外还有散官,勋官等等。散官和勋官只是一种代表了级别的人,这种文武官员都有,其实也就是代表了你的级别和地位。别说中国古代没有军衔,这完全是扯淡。只不过军衔的名称不是后世那种将校尉而已,是用古代的称呼。一般绝大多数时候散官和职官是平行的,时不凡目前是六品的员外郎,而他除了员外郎的职官之外还有一个名为奉议郎的散官,不过这个职位很少有人提起而已,不过却代表了他的级别。

      当然有些时候散官和职官的等级并不是绝对对等的,有些时候是先把散官级别提升,然后等到职官出现空缺之后才会酌情安排。有些却是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提升实际职位,所以先提升散官给他增加待遇。还有一些是为了表达对于这个职位的重视,比如说某个职位很重要,可是却因为一些原因不适合直接提升那个职位的法定品级,在可操作框架之内特意“高配”一下。因为提升法定品级之后恐怕很难降低下去了,所以采用高配的手段,这样可以规避法律风险。

      所以在古代散官也就是一种官衔,地位等同于后世所谓的“处级科级”等等级别,这个只是代表了级别,只是享受相应的待遇,而实际权力还是跟他的实际官职有关。

      “这个……”

      饶是房玄龄聪明,也都被弄得迷糊了。他毕竟是古代人,以他的阅历和见识根本无法判定这个事务官和散官的区别。

      时不凡继续偷换概念说:“房仆射,我想给予那些为了朝廷任职多年,积累了很多办事经验的官吏好一些的待遇,可是却不安排长期实际职位,那这样不行吗?他们为了朝廷做了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办事能力比起那些新加入的生手熟练了很多,可是却拿着和那些生疏的人一样的待遇,这样公平吗?所以给予那些能力强,并且有多年年资的老吏一些优秀的待遇,授予低级的散官,这样不是应该的?”

      “而且授予了低级的散官,让他们成为了事务官,他们的具体职位还是根据情节来安排。他们可以负责成为朝廷的某一个重要任务的项目领袖,负责带领团队执行某一个任务。而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层次,可以让不同等级的散官去具体带队执行。有了散官之位,那权威大增,这样办事也都更快。”

      “何况明确事务官和政务官的区别,不但不会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尸位素餐。而区分了这两者区别,那以后综合管理的职位继续要严加选拔,通过科举,门荫还有流外入流内的手段选拔,必须要严加选拔。相反那些具体的事务官,可以让朝廷属下各种书吏自己选择是否走这条路,如果愿意去拼搏的可以选择流外入流内或者科举,而如果选择过安稳日子的,可以通过努力锻炼办事能力,并且提高年资经验,这样获得散官之后可以有效的明确职责。”

      “这样可以避免了因事设官的弊病,反而能够有效的减少机构臃肿官吏过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