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萧遥听着这乐观的话,想起庞三姑娘一出接一出的点子和意见,点点头。 三日后,萧遥率领大军大举进攻白羊城。 城中有她之前派进去的细作,里应外合之下,仅用一天时间按便攻陷了被海原国誉为南边屏障的白羊城。 进城之后,萧遥并没有就此松懈,而是配合军队搜查有反抗意识的当地百姓以及组织,并勒令士兵们不许打砸抢烧和劫掠当地百姓,更不许杀人。 白羊城距离海原国都城很近,城里的人都拥有比较高的爱国意识,所以,暗中反抗的组织比较多。 对此,萧遥毫不留情,该收拾的都收拾了。 虽然她攻打海原国的导火索是海甫哲,但无论如何,在海原国人眼中,她就是个侵略者,所以她也不说什么粉饰太平的话了,该整治整治,该怀柔怀柔。 庞三姑娘对怀柔意见比较大:“不抢劫伤害当地的百姓就行了,不用因为怀柔而给当地百姓太好的待遇,给的好待遇多了,他们便以为是天经地义的,还会因为这与众不同的怀柔更仇视我们。” 这话的确没错,因此萧遥没有因为当地浓郁的抗拒大兴朝思想而过于怀柔,而是和其他城市一样,该有的法度,照样严苛。 白羊城暂时安顿下来时,皇帝收到了萧遥发回来的密信。 看到萧遥不仅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反而一再要求诛杀太子,皇帝的脸色沉了下来。 他如此给萧遥面子,萧遥为什么不肯给他面子? 他可是帝王啊,萧遥凭什么? 可是想到萧遥的战斗力,想到萧遥正在北边开疆拓土,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灭掉海原国,让他这个皇帝一统北方——等北边没有威胁了,他还可以让萧遥到南边去打仗,把所有的边夷贱类灭掉,一统天下,皇帝又觉得,自己或许可忍让。 意识到自己用了“忍让”这个词,皇帝皱起了眉头。 从何时起,他觉得对萧遥需要忍让的? 这不是他从前对王丞相和许尚书那些老东西的感觉吗? 曹公公看到皇帝皱眉,便贴心地送了一杯茶上去:“皇上请喝茶,万事不必过于忧心。您是天下之主,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皇帝回神,接过茶抿了一口,问道:“曹奔,你觉得萧将军为人如何?” 曹公公一脸为难:“奴才不知道皇上是指哪个方面。不过,萧将军军事天赋杰出,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别的,萧将军是皇上一手提拔的,忠心和听话方面,想必也是不用多说的。” 说到这里小心翼翼地看了皇帝一眼,继续说道,“便是这次的事,太子纵然有些不对,可皇上和太子是君,萧将军是臣,按照君臣的本分,萧将军想必也不会叫皇上为难。” 皇帝听了,没有说话,眸色却冷了下来。 曹奔尚且知道,萧将军是他提拔起来的,忠心和听话方面毋庸置疑,更是臣子,得对他这个君王恭敬,那萧遥她本人为何不知道? 他都已经说明要保太子了,萧将军却还是要求诛杀太子,她是不是不怎么将他这个帝王放在眼内? 曹公公见皇帝不说话,便问道:“皇上,可是有什么忧心事?”问完似乎才惊觉自己逾越了,忙道,“皇上赎罪,奴才不该多话。” 皇帝摆摆手,并未责怪,但是也不再多说了。 当晚,皇帝在御书房批折子,淑妃过来送羹汤,她一边软语侍候皇帝用汤,一边跟皇帝聊起从前的事,聊着聊着聊到三皇子的生母,然后叹息一声: “皇上还记得贵妃娘娘么?当初臣妾初进宫,是被分到贵妃娘娘的偏殿的,那时臣妾什么都不懂,全靠贵妃娘娘提点,后来才慢慢懂事了些。” 皇帝道:“如何不记得,她是个极有才情又极聪明的女子。”所以她生出来的老三,也是个聪明孩子,从小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 可惜,老三竟丧心病狂做出那样的事。 淑妃听了便柔声道: “臣妾也不瞒皇上,今晚臣妾过来,除了给皇上做羹汤,也是想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太子殿下。贵妃娘娘于臣妾有恩,如果可以,臣妾也想报答贵妃娘娘一二。当然,若叫皇上为难,那便不必多说,皇上对臣妾的恩情,更多更重。” 皇帝听了,心中熨帖,便道:“太子是朕的儿子,朕自然希望他好好的。可是,萧将军她不愿意啊。” 淑妃闻言叹道:“萧将军不愿意也正常,她是萧城将军的女儿,知道父仇不报的确不是子女的本分,可是我们两家是姻亲了,就算有仇,也可以互相谅解的,更不要说皇上是君,萧将军是臣……” 皇帝拍了拍淑妃的手,点点头说道:“正是这么个道理。可叹萧将军不懂啊。” 淑妃听了便问:“萧将军怎么说?”问完忙告罪,“伦理说后妃不得干政,可事关恩人之子,臣妾便厚颜问了,还请皇上莫怪罪。” 皇帝摆摆手说道:“无妨。”说完脸色沉下来,说道,“萧将军要求,诛杀太子,并下旨言明,一旦朕驾崩,皇位须传给皇太孙。” 淑妃吃惊:“要求?皇上可是说错了?萧将军是臣子,如何能要求皇上?”顿了顿又道,“再者太子乃皇太孙之父,若处死太子,皇太孙有个罪臣的爹,如何能君临天下?” 皇帝的神色再度变得阴翳起来,但没有说话。 淑妃叹了口气:“萧将军这要求的确过了,半点情谊都没有。” 皇帝再次心有戚戚然地点头。 淑妃走后,皇帝又忙了一阵,便去了自己三年前收的宠妃梅妃宫里。 梅妃行过礼之后,醋意十足地道:“淑妃姐姐的汤,很香是吧?皇上怎么不去淑妃姐姐哪里啊?” 皇帝自然看出宠妃吃醋使小性子了,他年纪大了,这些年里宫中的妃子都一本正经,很久没享受过这种小儿女情态了,因此对此很是受用,闻言笑着解释。 梅妃嗔道:“臣妾不信,想来皇上来臣妾这里,也是不得已的,心里想的,只怕还是淑妃姐姐。” 皇帝笑呵呵地哄道:“淑妃去御书房,的确是有事,爱妃何必生气呢?” 梅妃睨了皇帝一眼,柔媚入骨,道:“臣妾不信,除非皇上告诉臣妾,淑妃姐姐有什么事。” 皇帝眉头拧起来,叹了口气,说起萧遥的要求。 这不是什么需要保密的事,所以他并不怕叫人知道。 淑妃和梅妃知道了,第二天太子、四皇子、王丞相和许尚书等都知道了。 萧遥的这个要求,对太子和王丞相十分不友好,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两人都马上开始想办法劝皇帝不要听萧遥的。 就是一心要将太子拉下马的许尚书和四皇子,也觉得这个要求十分不友好——处死太子,一旦皇上驾崩,皇太孙登基为帝,这背后绝对有将军府的人做摄政王的,这完全没四皇子什么事,许尚书只怕也要被排斥出权力核心。 此举,分明是为人做嫁衣么,所以绝对不能答应! 第二天早朝,王丞相的人出列参萧遥作为北军统帅,一直久攻白羊城不下,是因为记恨皇上不肯处置太子,有要挟皇帝之意,请皇帝治萧遥的罪。 许尚书一派马上附和。 太子有了污点,放着以后对付也没什么,倒是将军府势力过大,需要让他们清醒一二了。 礼部尚书和勤国公马上出列为萧遥辩护,详细分析白羊城作为海原国国都的南方屏障易守难攻是萧遥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不能将之归结为萧遥要要挟皇帝。 皇帝笑着附和礼部尚书和勤国公。 就算他心里不认同萧遥,此刻也不可能表现出跟萧遥生疏了的意思的。 须知萧遥北军统帅的地位一旦不稳,王丞相和许尚书,说不得又要骑到他头上来了。 王丞相和许尚书听到皇帝这话,并没有激烈反驳,只是在次日,继续命人就此事参萧遥。 而他们,则借口跟皇帝商议国事的时候,提起萧遥时,多次说道“功高盖主”“拥兵自重”这些话。 如此这般说了三日,许尚书说得直白了许多:“皇上,臣虽然认为太子在萧城将军一事上有错,一力为萧城将军讨回公道,但是也觉得,萧将军作为臣子,着实过了。您才是一国之君,该如何处置,该由你定夺,而不是由萧将军要求。” 王丞相也点头附和道:“萧将军统帅北军,在北边被人捧得多了,的确有些不知轻重了。” 皇帝接连数日都听到类似的话,不知不觉就挺进心里去了。 萧遥是臣,却不肯听他的,而且还反过来要求他杀子,这的确不像一个安分臣子该有的行为。 他又想起从前有人说,北边人只知道萧将军,不知道皇帝,心中不免更加不虞。 他才是大兴朝的天子,是这天下的主人,萧遥就算军事天赋杰出,也只是他这个天子的臣子,如何能如此嚣张,不听他的话,反而对他有所要求呢? 王丞相和许尚书觉得火候差不多了,着重说起担心萧遥攻破海原国国都之后会拥兵自重,先开口的是王丞相: “据闻萧将军连战告捷,以至于很多百姓前去投军,如今北军大军足足有十二万之重,从每月拨出去的粮草辎重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若萧将军当真拥兵自重,只怕后果不堪设想。” 许尚书附和:“诛杀太子,让皇太孙登基做下一任天子,本来没什么,可是一旦和萧将军统帅十二万大军这事联系起来,不免叫人怀疑,将军府是否想出一人摄政王!” 皇帝自己就曾这么想过,此时又听到许尚书这么说,心里更怀疑了。 萧遥拥兵十二万,又都是精锐之师,若将军府要做摄政王,只怕朝中无人能辖制于将军府,届时这天下还姓不姓唐都不确定。 王丞相和许尚书相争,只是对他进行掣肘,但这江山好歹还是唐家的,而他也只是受到掣肘,该有的天子规制,还是有的,可换成将军府,只怕未必了。 随后两天,又有无数人在皇帝耳边加深将军府要做摄政王的印象。 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召集王丞相和许尚书商议要事——这种事,不能让自己的心腹做,因为容易激怒萧遥,只能让一向跟萧遥不对付的许尚书和王丞相做。 /32/32923/13688703.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