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同的道路-《文艺生活》


    第(2/3)页

      他想到了林晓玲正在拍的片子,那部叫做《我们俩》的影片。

      他看了拍下来的素材,觉得太过温情,和他想拍的是两个东西,他喜欢用冷峻的态度观察世界,把人物置身于一种困境之中,然后看看这个人物对外界的反应。

      或者外界对于这个人物的反应。

      这种拍摄方式源自于欧洲的艺术电影,特别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贾章柯在电影学院学的是电影理论,对于世界电影史上的各大流派都很清楚,他热衷于表现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困境。

      他觉得自己和林晓玲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这很正常,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

      对国内的电影行业而言,林晓玲的风格更为主流,而他则偏离了主流。

      不过,在电影学院,大家其实更倾向于非主流的影片,崇尚欧洲的艺术电影,离经叛道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快感。

      所以,他们会批评张亿谋等成名导演的作品,并以此为傲。

      这一晚,贾章柯喝了不少酒,从大排档回电影学院的时候,路过黄亭子酒吧。

      他和香江的投资人约好明天在这家酒吧见面,这样比较正式,两人不是好朋友,不合适直接带到电影学院的宿舍谈事情。

      酒吧的氛围不错,价格便宜。

      第二天,贾章柯在酒吧里见到了从香江赶来的余力威,此人是一位摄影师。

      两人聊得不错,决定先去贾章柯的老家看一看,回来再开始拍片子。

      汾阳是个小县城,和华国大地上其他的县城差不多,贾章柯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去了,这次回去感触很深,县城的变化很大。

      改革的步伐从大城市推进到了小县城,社会正在经历着转型。

      以前的马路不见了,城市重新进行了规划,以前的市场不见了,全成了灯红酒绿的歌舞厅,记忆中的事物在逐渐消失。

      不光是县城的变化,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也在变化。

      从外边打工回来的人带来了新的消息,娱乐行业在县城里兴旺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