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官天下,家天下-《文科大唐》


    第(2/3)页

    “儒家一直提倡采用官天下,认为五帝时期是天下最好的时代。而自从家天下以来,却远不如五帝时期。”

    也许很多后人彻底曲解了儒家,认为儒家其实是为封建君王辩护的。可是儒家一直提倡都是一个大同社会,他们称赞的最多的是五帝时期,并非是所谓的周朝。儒家传统哲学思想其实还是以官天下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公天下。这个官并非是官职的意思,而是公共的意思。

    儒家一直在提倡限制君王权力,甚至有不少时代都是努力在遏制君王的权力,不管是与公于私,都是在努力限制君主的权力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奴才学,那确实是有失偏颇。虽然他被曲解了,可是曲解的东西还少吗?很多儒家都是希望在公天下和家天下之间尽可能的找一个平衡,所以他们家天下和公天下达到相对平衡的时候会选择公天下。可是当家天下和公天下产生了严重矛盾,他们同样也不介意改朝换代。

    所以说家天下虽然是历史生产力的必然,是为了降低权力移交成本,可是儒家同样也都是在努力限制君王权力,努力在尽可能的让家天下向公天下靠拢。如果用后人的眼光来看,儒家这种行为太难了。以古代的生产力所产生的社会意识,想要真正的实现公天下是不可能的。而关于君主集权,这个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不把集权到了极限,那同样不会产生分权的思想。只有君王把权力集中到了巅峰,那所谓的各种民主思想才会得到“逼出”。君王不断集权是历史的必然,中外其实都是如此。

    至于说有些人专门挖那些儒家学子的“黑材料”,那这样时不凡真的是无话可说。他们专门挖那些缺点出来,可是却从来不说这里面的优点在哪,这样肯定是让人看到了黑暗的一面。专门挖那些儒家的缺点,也就是儒家为了巩固王权所拿出来的各种理论,和各种外区解释的说法。可是却故意的忽略了儒家所提倡的官天下的理想,还有大同社会的理想。其实这种任何学说都是有他好的一面,同样肯定也有缺点。

    如果只是看到了缺点,那自然是看起来全都是黑的。而如果只是看到了优点,那也是偏激的。儒家一直提倡中庸,其实也就是一种为了避免偏激。只有中庸,处在中庸的地位,不会造成偏激的想法。不管是极左还是极右,那也都是不合适的。所以这种中庸的思想其实有好处的,可是有些人却把中庸彻底理解成为了软弱无能的骑墙,就因此说明儒学是一个墙头草,那说明他根本没有学过中庸。

    至于说专门找儒学的黑材料,那这个时不凡也都没有话说。因为时不凡知道学历史和法律的,他知道一个古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古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想要栽赃某一个人,那他身上一切都是错的,哪怕对的也都可以说成是错的。因为文学也就是这样,你用不同的语言来说,那一句话也都能成为了不同的意思。你用不同的世界观来看这个同样的内容,那自然是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可是就因为你的世界观是如此,你也就认为这个东西是彻底坏了的,那这个自然是“偏激”了。何况只要别有用心的人去故意强加于他,那总能够找到理由的。这个根本不用多做什么,因为人一辈子不可能不说错一句话,不可能不做错一件事请,更不可能避免自己的所有言行都不被后人曲解。

    只要愿意故意去曲解,你总能够找到理由的,这个也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孔子死了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会成为未来的万世师表,更不可能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后人当做了指导。结果人人都从他身上去为自己的行为扎到了“依据”,人人都有意无意的去曲解他的话,那这样他有什么办法。结果,受益的是别人,自己却替后入背黑锅了。

    那些封建君王故意只是提倡儒家的“君臣父子”,可是对于儒家提倡的另一个“大同社会”和官天下却根本有意无意的根本不提。所以造成了后人都以为儒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学说,是为了维护封建君王权力的学说。

    任何学说都有他的先进一面,可是却绝对也有他的落后的一面。儒学同样是如此,有他的先进一面,同样也有他的落后一面,如果抓住落后一面不放,绝口不提什么他的优点和功劳,那怎么看都是落后的。就好比有些人抓住了伟人犯错的时候的一些事情不放,彻底无视了他的功劳,那最后怎么看这个伟人都是混蛋啊!

    孔子背黑锅的地方太多了,完全是在为后来的封建君王背了黑锅。他的言论里面那些不符合时代的东西,却被人使劲利用,最后被骂的反而是他。这种错误的言论和错误的行为,哪一个人没有过?谁都有过这种时候,结果有些人抓着这些缺点不放,那怎么看都是坏蛋了。

    “历朝儒家无不是认为五帝官天下是好的,可是为何会走到了家天下呢?那你以为,官天下好,还是家天下好?”李世民问。

    “至少在三皇的时代,家天下是好的,是进步的!”时不凡说。

    “哦?你居然是如此认为?”李世民着呢感觉奇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