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货币战争(上)-《文科大唐》
第(2/3)页
“可是你们突厥,首先你们自己内部分裂,经济体分割成为了一个小块的地盘,单独起来都无法和大唐这个经济体对抗。再加上我打听那个物产丰富,茶叶、粮食、钢铁等等都是你们非常迫切需要的东西,而我们大唐官府完全可以牢牢控制住,不会让这些东西随便外流。你们却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出售,你们不过是一个奶制品而已。我大唐百姓,不喝奶,不吃奶酪,也都死不了人。可是你们突厥人,不吃粮食,不喝茶,足以让你们死掉。别看我给了你们一个贸易的机会,可是这样却足以把你们的勇气和团结都给吹飞了。到时候,我有的是手段,玩的你们********!”
时不凡在心里面阴笑,这帮突厥彻底完了,时不凡对付这种突厥人真的不用太复杂。什么军事手段,其实都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为什么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是一直是死灰复燃,不管是如何征讨也都无法彻底消灭?其实时不凡非常认同的道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却也是经济的体现。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相爱相杀,其实那是建立在两种经济生产模式的不同的情况下,这才造成的相爱相杀。中原汉人和有木棉,不能够单纯地用所谓的民族关系作为总结。还要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体系里面看问题,想要解决这些游牧民族但是民族说法是不能彻底的解决的。说到底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在民族意识,而是在于经济生产模式。
游牧民族放牧生存,他们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粮食和蔬菜。虽然他们肉食不少,可是人不可能只吃肉啊!粮食永远是人类的主流,可是游牧民族产粮很少,根本不够吃。而各种的资源也都要从农耕民族获取。
可是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的物质需求很少,几乎除了军事用途的战马之外,民间对于游牧民族的需求几乎为零。所以这样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畸形的,这样造成了游牧民族在经济关系上都绝对劣势。可是他们却有了武力方面的优势,这样让他们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得不选择武力来抢夺粮食和生存物资。
也许个人当中会有一部分人是好吃懒做喜欢暴力抢掠,可是一个民族却不会全部都是这种人。时不凡认为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爱好和平的人永远是多数。如果不是被现实说逼迫,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暴力去解决问题。
时不凡表面上看了是给突厥人一个奶制品交易的机会,可是这里面的门道多了。有了奶制品交易的手段,那这样突厥人也都不会想着暴力解决物质需求的问题,他们多半会宁可选择奶制品来交易换取财富。
可是突厥国体政体都是分裂的,这样一个部落也就是一个经济体,他们对于大唐需求的物质多很多,对于大唐的物质是绝对需求的。可是大唐对于他们的奶制品,确是可有可无,不吃奶制品也不会死。
事实上时不凡只是给了突厥一个“希望”,这个“希望”看起来非常美好,可是却等于是束缚了突厥使用武力解决的“魄力”。当一个人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希望,他往往会变得非常的有魄力,这个也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道理。
可是当突厥人有了这个奶制品交易的机会,他们瞬间从一个“光脚的”进化到了一个“穿鞋的”。本来一文不值的奶制品,居然成了一个货物,可以换取各种物资。那这样他们当然会变得谨慎了,他们每次当决定对中原动武的时候,他们也都会犹豫了。一旦对中原动武,那中原也都可以停止采购他们的奶制品,反正中原人不吃奶制品不会死。可是对于突厥,那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如果不动武,还可以生存。可是一旦动武了,那这样他们哪怕成功了,也都会大大损害双方的关系,影响了未来的交易,那未来可是要惨了。
“突厥完了,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也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来应对他们。这样彻底瓦解了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样可是一个千古壮举啊!真是没影响到,影响了我中原一直上千多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几乎荡然无存了。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几乎很难对于我们产生威胁。这样可真的是一个千古壮举,居然真的在时不凡手里面完成了?这次哪怕我也不亏了,我在这个千古伟业里面留下了名字,那我这一生也都无憾了!”唐俭想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