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时不凡却总结说:“对于突厥的作战,其实最重要都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李世民不太明白这个是什么意思。 时不凡赶紧解释说:“其实,突厥并没有那么恐怖。我们只要找对了他们的弱点,那我们也都可以很好的解决他们。目前突厥既然已经内部动荡了,那我们不如在他们已经出现列裂痕的关系上面,狠狠的砸一个重锤上去,这样我们可以几乎花费很少的兵力,解决北方突厥的手段。” 时不凡这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其实是借用了民国时期一个谋士的说法。不过,这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智慧,并非只有民国才有。其实唐朝初期灭******,采用的也就是这个手段,只不过是唐朝没有人总结出来而已。 也许很多人认为灭亡突厥,是名将李靖的功劳,这么说其实也不错。可是事实上从唐朝后来灭突厥的战争来看,唐朝出兵事实上有效的作战,不过是几次。第一次,李靖偷袭定襄城,这样把颉利给赶走,把他吓回到了铁山。第二次作战,其实是数千骑兵奔袭铁山,然后起到作用的作战兵力,不过是苏定方的二百多骑兵。结果,事实上整个出击突厥,真正有效的作战,不过是触动了数千骑兵而已。 可是突厥人居然也就在这个数千骑兵的打击之下,整个庞大的突厥帝国,也就这么被犹如纸糊一样推倒了?难道李靖就这么厉害?可是如果真正仔细分析,李靖只是做到了一个军事将领常用的指挥手段,哪怕换了另一个人过来,其实也都能够做到这种战术。李靖的作用,其实并没有一般人想象当中那么大,他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军队不崩溃,因为能够指挥数十万大军不崩溃的,目前大唐也就是李靖能够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李靖出征,并非是为了有什么奇谋,而是为了维持军队不崩溃而已。 “皇上,其实这个突厥人自己作死,已经离心离德了。这个赵德言,别看他是汉奸,其实我看他才是我们北伐突厥的第一功臣啊!”时不凡说了一个冷笑话。 如果要说大唐消灭突厥,不得提到突厥内部已经离心离德,而说道突厥离心离德的原因,不得不说这个赵德言。赵德言当汉奸投靠了突厥,可是事实上他自己这个经济学白痴和政治白痴,明显是一个十足的“砖家”。他在突厥生搬硬套了汉族的政治制度,然后想要在突厥生搬硬套汉族的政治体系,结果闹得突厥各部首领弄得是怨声载道,整个突厥对于颉利可汗也都变得离心离德。 这个赵德言显然没有想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他忽视了突厥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和农耕民族的经济基础道不同。更是忽略了双方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思维的不同,这样在突厥生搬硬套,不弄出内乱才怪了。所以,突厥内乱,赵德言给颉利除了不顾实际的馊主意,然后颉利这么一瞎搞,那突厥也就内部动荡了。 李世民也都点头,这个突厥内乱,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情况。只要他们内部动荡,结果颉利为了缓和内部动荡,不得不集中兵力出击大唐,这样逼迫他们缓和矛盾,这个其实是在饮鸩止渴。 “皇上,其实我们只要在这段时间,争取不要和突厥发生实质上的冲突,完全可以坐等他们内部矛盾越来越深,然后我们可以好好的等待机会解决了他们!到时候,他们内部矛盾很深,我们只要少量兵力出击,那恐怕突厥别的人也都会作壁上观,然后坐视我们灭了颉利。只要我们不剧烈改动突厥人的生活方式,不进行剧烈的改变,突厥人不会介意我们来统治他们的。”时不凡说道。 整个唐朝灭东.突厥的战争,其实说是军人的功劳,不如说是突厥人内部本来就已经是一地鸡毛了。如果他们内部团结,会让李靖骑兵也就灭了突厥了吗?突厥人好歹也是有数十万精锐骑兵的,可是当大唐出兵的时候,这些数十万精锐去哪里了?他们好像统一放弃了颉利,更不没有去和汉人拼命,完全是磨洋工了。这个能说是巧合吗?说明突厥各部首领已经放弃了颉利,不打算继续跟着颉利,自然不愿意死保颉利了,颉利完全是一个“****”以一人之力和大唐整个国家机器,再加上那些随时可能对他墙倒众人推的内部势力,他不灭亡才奇怪了。 第(2/3)页